你的网站为啥没人看?可能是关键词没玩明白
前几天有个做手工皮具的朋友跟我吐槽:"我网站做得挺漂亮啊,产品图拍得跟杂志似的,怎么三个月了连个咨询电话都没有?"我让他把网址发来看看,好家伙,首页赫然写着"匠心手作·臻品传承"——这词儿美是美,可普通人谁搜这个啊?
关键词不是自嗨,要站在用户鞋子里想
咱们搞网站最容易犯的毛病,就是把关键词当企业slogan来写。我见过最绝的案例,有个卖有机大米的网站,核心关键词居然是"天地精华·五常臻选"。拜托!大妈们买菜时只会搜"东北大米多少钱一斤"好吗?
这里有个血泪教训:去年我帮亲戚优化茶叶店网站,最初用的都是"雨前龙井""炭焙乌龙"这类专业术语。后来用工具一查才发现,每月搜索量还不到50次。改成"茶叶送礼推荐""好喝的绿茶品牌"这种大白话后,流量直接翻了三倍。
长尾词才是隐藏的流量金矿
很多人盯着行业大词不放,比如"装修""旅游"。这些词确实流量大,但竞争也激烈到离谱。有次我看到个数据:某个城市"装修公司"这个词,前三位网站每个月光竞价推广就要烧掉十几万。
其实用户真实搜索往往更具体: - "小户型装修怎么显大"(月均搜索1200次) - "带孩子去哪旅游不累"(月均搜索8000+) - "手机拍美食用什么模式"(月均搜索2.4万次)
这些长尾词就像超市货架最底层的商品——不起眼,但转化率惊人。我自己的摄影博客就是靠"阴天怎么调色""拍娃老是糊怎么办"这种问题词,慢慢积累了第一批忠实读者。
工具要用,但别被数据绑架
现在市面上关键词工具多如牛毛,从免费的到一年好几万的都有。但工具给出的搜索量只是个参考数字,千万别照单全收。
有次我用某工具发现"轻食餐做法"搜索量超高,赶紧让做健康餐的朋友优化这个词。结果流量是来了,转化却惨不忍睹——后来才发现,搜索这个词的多是学生党想省钱做饭,而我们客单价要人均150+...
这里分享个土办法:把自己想象成目标用户,在搜索框试着输入问题。你会打"减脂餐单"还是"减肥吃什么不饿"?前者看着专业,后者才是真实的口语表达。
内容要像洋葱,层层包裹关键词
找到对的关键词只是开始,怎么用才是真功夫。我总结了个"洋葱法则": 1. 核心词放在标题(比如"5个显瘦穿搭技巧") 2. 近义词自然分布在开头段落 3. 长尾词穿插在小标题("梨形身材怎么选裤子") 4. 相关词沉淀在文末FAQ
千万别学某些网站,在段落里硬塞关键词到丧心病狂的程度。去年看到个健身网站,短短200字里"蛋白粉"出现了8次,读起来跟复读机似的,用户体验差到极点。
别忘了移动端的搜索革命
现在超过70%搜索来自手机,但很多网站优化还停留在PC时代。手机用户搜索有两个特点: 1. 语音搜索多("附近哪家火锅好吃") 2. 带地理位置("朝阳区宠物美容")
我邻居开洗衣店的就吃了这个亏。他的关键词全是"高端衣物护理",后来加上"望京附近干洗店"之后,周末客流量直接爆满。还有个冷知识:现在很多人习惯搜索时带emoji,比如"婚纱照拍摄 💍"——虽然看起来不正经,但确实有流量红利。
定期复盘比埋头苦干更重要
关键词不是一劳永逸的事。去年疫情后,"居家健身"相关词搜索量暴涨300%,而"商务西装"之类的词断崖式下跌。我习惯每季度用半小时做三件事: 1. 看统计后台哪些词带来实际转化 2. 检查行业有没有新冒出来的热词 3. 删掉那些有流量没转化的"花瓶词"
有个做亲子游的朋友,就是通过复盘发现"暑假带孩子去哪玩"每年6月搜索量会突然蹿升。现在他每年五月就开始布局相关内容,稳稳吃透这波季节性流量。
说到底,关键词优化就像给人指路。你不能站在路口喊"往美好生活方向走",得老老实实说"前面路口左转再直走200米"。毕竟用户的手指很诚实——他们只会点击那些真正懂自己的搜索结果。